如何打造個性化的企業期刊

          來源:【雅志電刊電子雜志制作/設計公司 | 更新:2018-12-15

          期刊作為一種大眾的傳媒形態,經過了300多年,進入了電子期刊發展階段。以讀者為本,為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提出個性化的期刊。

          期刊作為一種大眾的傳媒形態,經過了300多年,進入了電子期刊發展階段。以讀者為本,為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提出個性化的期刊。讀者按需付費,定制自己個性化期刊;編輯部則通過讀者的需求,不斷調整自己期刊的內容與風格,使自己的期刊不斷成為期刊中的精品。 

          企業期刊

          期刊的歷史 

          期刊作為一種大眾的傳媒形態,出現于書籍之后,形態較完整的期刊始見于17世紀的歐洲,迄今有300多年。從18世紀開始,特別是19世紀以后,世界期刊出版此起彼伏,品種比起17世紀大大豐富,讀者面大大增寬。世界上第一本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于1815年出版,是外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創辦的。此后,中國人自己也創辦刊物,尤其是配合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創辦的期刊紛紛出現。到20世紀初葉,隨著中國社會變革,中國期刊發展到幾百種。由于科技發展,攝影技術、印刷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期刊讓讀者看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原來是這樣的畫面,引起了讀者的新鮮感和濃厚的閱讀興趣。電子期刊,則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事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由于計算機跨入多媒體世界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出版物。這種新型出版物就其內容而言,也具有上述紙質期刊的屬性,是有固定欄目、按順序連續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載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不再是普通的凸版紙、膠版紙,而變成了磁盤或光盤,這就使得電子期刊與一般的紙質期刊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電子期刊 

          1994年4月。世界上出現了第一種中文網絡電子期刊――《華夏文摘》(http://www.省略/HXWZ),標志著中文網絡電子期刊的誕生。而創刊于1995年1月由國家教委主辦的《神州學人》(http://www.china.省略),則是我國大陸第一種上網發行的電子期刊,通過教科網(CERNET)向全球發行。此后,國內上網期刊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主要集中于電腦、經濟與管理、文藝生活休閑、學術、新聞等幾類。其中網絡電子期刊有《中國比特網》、《ZDNET》中文版、《Internet世界》、《互聯網世界》、《中國計算機用戶》等;經濟管理類優秀網絡期刊有《經濟導刊》、《南風窗》、《戰略與管理》、《現代保險》、《資本》、《慧聰》、《錢雜志》等。1996年1月,隨著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開發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CAJ-CD)的問世,我國電子期刊進入了系統化、規范化和實用化的發展階段。被譽為“滿載科技信息的網絡快車”的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info)(http://www.china-info.省略),是我國進入市場經濟以來最先涌現出來的新興信息服務品牌,已集納500種科技期刊的全文內容,通過因特網向全世界同步報道,成為因特網上展示、傳播中國科技期刊的窗口。 

          個性化期刊 

          一、個性化期刊的提出 

          期刊的未來取決于閱讀的未來,而閱讀的未來取決于我們讀者的未來。讀者是期刊的上帝,讀者是“第一”。如果承認了這點,那么。個性化期刊也就不遠了。所謂個性化期刊,是針對傳統的印刷型出版而言,利用現有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針對不同人提供不同內容和形式的一種全新出版形式。 

          二、按需付費 

          (一)讀者的差異 

          由于讀者的年齡、職業、文化層次、外部特征、內在情趣都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讀者。產生不同的閱讀需要。不同的閱讀需求,決定于讀者不同的文化層次和知識結構。讀者的層次性通常表現為五類:①一般文化知識水平;②較為豐富的文化知識水平;③具有某種較為深厚的專業文化知識水平;④具有學科研究的一般水平;⑤具有在某學科領域進行開拓性研究的高水平。 

          (二)傳統期刊的缺陷 

          傳統的印刷型期刊中,用戶訂購是以“期”為單位,期刊,也稱雜志。是指有固定名稱、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它的內容一般是圍繞某一主題、某一學科或某一研究對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編輯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出版。讀者閱讀期刊往往只是對其中一部分感興趣,并不是所有的文章他們都會研究,然而為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文章,他們卻不得不為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買單。因此,近年來,期刊市場不斷受到讀者的挑剔,不斷地流失讀者。 

          (三)電子紙和電子墨的發展 

          電子紙,也叫數碼紙。它是一種超薄、超輕的顯示屏,即理解為“像紙一樣薄、柔軟、可擦寫的顯示器”。在談到電子紙時,必然會談到電子墨。形象地說,電子紙是一張薄膠片,而在膠片上“涂”上的一層帶電的物質,這便是電子墨。這也可看作是一個薄薄的內嵌式遙控顯示板。它具有以下的特征:①內容的重寫??梢匀我鈱ξ淖只驁D像進行重寫、更新,并可瀏覽到大量內容;②適合肉眼閱讀。由于對比度較高,所以文字、圖像清晰,并且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沒有變化,閱讀舒適;③便攜性。因薄膜重量輕,方便攜帶,可適度折疊、卷曲;④即使在斷電的情況下,也可以長時間地保持顯示。讀書專用終端已經進入了實用階段。電子紙已經可以用于制作商業化的平裝書。 

          (四)按需付費 

          期刊如何更好地為讀者服務,那就是按需付費。通過瀏覽電子期刊網站上的當期內容目錄,選擇想讀的文章和單元,跳過他們不感興趣的部分。在網站上支付相應費用后,讀者所需的信息主題被提交系統,系統則將匹配的文章或數據發送到讀者的個人空間。讀者把它下載在電子紙上,隨時閱讀。個性化期刊擁有大量圖片、音樂、Flash動畫,甚至視頻在電子期刊中穿插應用,與傳統期刊相比具備更多元的表現形式,調動讀者各個感官系統,對讀者來說非常刺激、非常有吸引力。 

          三、促進編輯與讀者的溝通 

          溝通的意義在于傳遞和理解,有效的溝通是主體傳遞信息后客體感知的信息與主體發出的信息完全一致。在現實中,經常出現編輯與讀者的溝通障礙,使刊物與好的文章失之交臂。編輯作為溝通的主體,善于分析溝通障礙的原因,探索有效溝通的策略,使編輯與讀者愉快合作,共同努力。創造出精品期刊。為了了解讀者的興趣、愛好、閱讀傾向。傳統的調查方法是向讀者做調查問卷,不僅浪費了期刊的人力物力,而且收效甚微。期刊網站可以通過會員注冊的相關資料,根據相關內容的訂購量,根據讀者的反饋意見,有效及時地調整期刊的內容與特色。 

          縱觀期刊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期刊始終是以讀者為本。立足于讀者,滿足讀者的個體需求,個性化電子期刊正是適應這種需求。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期刊按期出版模式,需要時間的醞釀。期刊的前景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把握良機、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朝著我們既定目標和努力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