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雜志期刊的互動性分析

          來源:【雅志電刊電子雜志制作/設計公司 | 更新:2018-10-18

          據媒體報道,2006年6月電子雜志平臺智通無限簽約《新財經》、《環球人物》、《文明》、《數字商業時代》、《大眾電腦》、《新青年》、《高爾夫時尚》等國內23本期刊雜志品牌,在其電子雜志推送平臺為這23本傳統雜志發行同名電子雜志。

          據媒體報道,2006年6月電子雜志平臺智通無限簽約《新財經》、《環球人物》、《文明》、《數字商業時代》、《大眾電腦》、《新青年》、《高爾夫時尚》等國內23本期刊雜志品牌,在其電子雜志推送平臺為這23本傳統雜志發行同名電子雜志。

          電子雜志

          業界普遍認為,第三代電子雜志內容產品從原初的明星照片的簡單拼接,到對內容原創和深度的追求已經成為其發展趨勢。筆者并不否認對內容原創和深度的追求可以提升電子雜志的制作水平和可讀性。畢竟,電子雜志的發展需要有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筆者擔心的是,對于這個方面的花費過多的心思可能是一個戰略錯誤。 

          傳統期刊雜志和互聯網絡的傳播方式是不一樣的。在傳統的單向撒播時代,信息傳遞者總認為受眾是需要被引導、教育的。因此,進行內容上的深化和創新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受眾信息產品的需求,完成大眾傳媒對受眾教育和引導的宣傳職能。電子雜志的制作者們對深度的追求,明顯仍然保存著傳統媒體內容制作者的精英意識。但是,特別是互聯網已經發展到web2.0時代的今天,網絡傳播區別于以往單向撒播時代的特質已經非常明顯。這個時代,互聯網更加強調傳者與受者地位的平等――“受者”可以方便地傳遞自己的信息,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近幾年(特別是博客出現至今)的情況來看,互聯網的普通網民可能更習慣的是自主地獲取信息、平等地發言。互聯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宣傳工具:普通網民更感興趣的是他(她)本人說了些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有沒有引起更多的關注,而不是去傾聽道德上或者是行業上的精英設定的議程、講述的故事。因此,我們應該把視線從關注于電子雜志平臺能夠提供怎樣的內容產品,轉移到網民通過電子雜志平臺能夠達到怎樣的夢想上面。 

          借鑒博客在中國從落地到生根發芽的經驗,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首先,鼓勵普通大眾運用一種新的技術、新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互動,是博客運營網站(如博客網、新浪博客)聚集人氣、積累注意力資源的關鍵。鼓勵電子雜志的受眾進行電子雜志制作,并且運用到求職簡歷、紀念特殊日子和特殊活動中去,有利于激發受眾參與的熱潮,有助于增加受眾的忠誠度,推動電子雜志的普及和發展。其次,技術應該服務于生活,技術不應該是硬梆梆的脫離生活的東西。網站運營者應該要千方百計降低技術的使用門檻。期望受眾能夠像虔誠宗教信徒那樣下載電子雜志客戶端,安裝電子雜志客戶端,然后千方百計弄懂怎么下載電子雜志,然后靜靜等待著電子雜志的下載――這是許多電子雜志運營商的希望,但恐怕會落空。古人云 :大道至簡。百度和谷歌創造的神話均源自于其簡潔有力的盈利模式。特別是在一個內容資訊特別易得的時代,更應該化繁為簡,而不是相反。

          目前,網絡上存在著像ZCOM雜志制作大師、poco maker等雜志制作軟件,從筆者的觀察來看,都有向著簡化運用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如何不斷降低電子雜志制作和使用的門檻,鼓勵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種新的技術,使“技術”越來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網民表達個性和情感的一個工具,是電子雜志運營商未來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超女,通過受眾與舉辦者、參賽者的互動,電視、網絡平臺以及sp平臺的互動,成功地吸引了億萬中國人的眼球:從傳統模式的親友團到現場助陣、選手參加各種公共活動與觀眾互動,到經特別設計的短信決定PK選手、大眾評審投票決定PK成功者、短信決定冠亞季軍等,都凸顯了互動的強大魅力。而主辦方也從這個龐大的娛樂神話中得到了足夠的回報。電子雜志運營商們,如果能夠將“互動”二字貫徹到網站運營中去,前途將更為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