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在一家傳媒集團負責過電子內刊,就深有感觸地認為,靠幾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做著過時的工作,內容又完全是集團各地子公司的所謂“經營新聞”,既無半點能吸引人的有價值信息,時效性還非常差,注定是件無用之功。
后來,集團搞起了新媒體,主要是以微信公眾號為主,但當時的最高層決策仍然是把它做成企業對外的宣傳窗口,從公眾號名稱到內容又完全是以前電子內刊的翻版,一模一樣的內容形式,最后一模一樣的結果。
說實話,當年集團搞微信公眾號的時間不能算遲,大約是2014年初,這是目前一眾微信公眾大號的起步時間點。如果,從那時選擇好特定方向,不以無聊難看的內部資訊掛帥,堅持原創內容為主,組織起精干的創作團隊,也許它早已起來了。
當然,企業最高決策者未能下定決心,將企業公眾號的某種管理職能剝離出來,或一分為二,在內容上進行區隔,讓承載著企業內部通知、會議報道、員工活動和經營動態的內容單獨立號,而全力打造面向全社會的、注重體現自己精神靈魂的原創平臺。
這主要還是投入的問題,而問題來自企業決策者多年來的紙媒情結,畢竟他是成長于紙媒興盛的時代,很難對電子內刊這類偽紙媒斷舍離,甚至還想把電子內刊辦成企業的“新周刊”,其難度似乎比普羅米修斯盜火還要大。
一晃好幾年過去了,發現當年初露崢嶸的企業公眾號,目前鋪天蓋地,多如瀚海塵沙,幾乎所有的企業、單位,只要稍為有點規模,都有來自己的公眾號,還從公眾號延伸到今日頭條、百家號、微博等諸多平臺。
觀其內容,絕大多數缺乏原創能力,要么全靠抄襲轉載為主,要么是將紙質電子內刊搬到了網絡上。其實說到底,任何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內容平臺,無非是想用信息來影響大眾,達到這或那的目的。故而,內容的好壞決定了平臺能走多遠。
我的觀點,在會上被一眾人等嘲笑,抨擊我的觀點是書生之見,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可能實現。還有的更是“罵”問,什么機器那么牛逼啊,原創文章一被人用了,就能馬上發現?全中國數以億計的公眾號,你以為騰訊有多牛啊!
但僅僅幾年過去了,到了好像2017年下半年開始,微信公眾號的原創保護就出來了,和我當年的預言幾乎完全相同。而我呢,自然也于2016年開始寫號,并于去年4月份開了自己的私人號“另類觀察”。
之所以開個人號,是我看到了原創內容的價值在慢慢浮現,正如以前的媒體前輩胡老大對我所說的,“中國原創內容的春天終將會到來”,不斷鼓勵我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在我開個人號的前后一年時間,很多企業找過我合作它們的企業號,有醫療、教育、茶企、家居、酒品牌、餐飲和景區等不一而足,數量不少于十個,但無一例外地都是“電子內刊搬網上”的思路。在內容局促、視界窄化、形式單一和話題限制之下,決定了這些“專業號”基本上難有多大起色,經營它們注定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更有一位有三家洗車美容店的友人竟也找我寫他家的號,還要一周最少出三篇文章,內容是汽車養護美容等方面的專業文,要求“文筆優美、內容感人”,能很快地把流量帶起來。
我回復友人,專業性的內容根本無需找我這樣的寫手,從剛畢業的中文系畢業生中去招1-2人就可以了,所有內容從百度等搜索平臺上都能找到,剩下無非是資料的分類整合,雖談不上原創,但應付服務總是夠用的。
至于他所說的要能很快地把流量帶起來,醉心于內容是不夠的,不如在服務上多進行優惠,還來得實惠些。做為專業化的企業號,在內容上的聚焦本就意味著可看度的弱化,如果一定要以內容來留住人,除了物質的實利外,內容的故事性、趣味性是要突出和體現的。
任何生產精神內容的網絡平臺,能吸引人的無非是資訊故事性、知識性、趣味娛樂性、實利性和工具性。他的三家洗車美容店的號談不上工具性,這是手機十多個頭部應用的事情,如百度是搜索引擎,餓了么是送餐軟件;實利性在店小利薄的行業生態下,聊勝于無罷了,如果力度上超不過他人,也絕不可持久;知識性呢?汽車養護美容知識都是通用的,不存在獨家功夫,相關內容在類似平臺上比比皆是,更談不上能出類拔翠。
剩下的就只有趣味娛樂性和資訊故事性了,但這兩方面內容看似門檻不高,要做好卻非常不易。現今的人們,營生忙碌之下,是難有多少時間去長閱讀的,所以抖音等短視頻就填補了空間。洗車美容的過程,拍成娛樂搞笑短視頻,不是太難,難在長時間出精品。
資訊類內容也是人們生活工作之必須品,如從事金融投資類工作的人,對國內外重大的時事、經濟等新聞是有需求的,從中以研究出投資方向、判斷投資風險。但目前資訊泛濫,這就要求資訊發布者不能簡單地復印事件的發生,如時間、地點和事件經過,而是要透過你的文字,讓讀者能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可能的好壞影響。
如劉強東去年在美國被拘捕一事,做為新聞本身的資訊是清楚的,什么時間、在哪個地點、因為什么事他被拘進警局,這是觸目可及的通用類新聞,到很多新聞類平臺都能看得到。如果復述事件,就顯得毫無意義。但如果你能挖掘出劉強東以前的故事,和諸多中國名人在海外遇到類似事件的最終結局,那么你的內容就有了故事性,無疑是提高了一大步。
當然,若能在事件未徹底明朗化時,提出你自己的另類評論,就它的真相、走向和影響等形成獨到觀點,則又是更上一層樓的提升,這需要非凡的洞察能力和遼闊的視野。做到了這個程度,才是資訊和故事的完美結合。
朋友吃驚地看著我,說:“我這洗車美容店,才不過是三家店的規模啊,店內哪有什么資訊還能故事呢?”我笑了,告訴他:“一定有,你不要局限在自己店內的人身上,要從進店人那里挖掘嘛。”
“什么意思?難道進來一個洗車美容的客戶,我們都要問他(她)有什么故事嗎?”我懟他說:“經營場所其實都是個小社會,你倒不必去一一問人家,但可以通過子虛烏有的今天富婆、后天帥哥等人的嘴,將眾多社會、經濟、娛樂、時事、教育、旅游等等熱點,逐個引述評論出來......"
"那和我洗車美容的業務有何關系?服務、優惠等專業資訊怎么結合?”朋友顯然還是沒明白我的意思。我明白地告訴他,故事場景是發生在他的店里,通過趣味的故事內容,把人緊緊地拉在平臺上,有了大量的人其他都是小問題。為何不能上面是一篇來店內某個顧客口中說出的熱點事件,通過虛設的店內接待生“小虎哥”來摻合討論評說,而在這條主內容下附設條店內的專業服務資訊呢?
友人突然聽懂了,這是變專業的無聊,引而成進店客人口中的無限趣味事,天天才有內容寫,這些有趣的內容是吸引粉絲進來并留住的引子,如同老舍小說《茶館》中的來來往往過客的故事嘛。
其實,類似的應用非常之多,看似東拉西扯的無關,卻能收到奇正相倚的出彩效果,在千人一面的行業號中另辟蹊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