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刊策劃:如何激勵投稿

          來源:【雅志電刊電子雜志制作/設計公司 | 更新:2019-02-15

          很多內刊編輯都抱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稿子很難約。稿件即使約好了,很多又不能如期上交;編輯如不能按期完工,就會受到領導的質疑――盡管是作者沒有交稿子,但是領導會認為你工作不得法、不得力。

          很多內刊編輯都抱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稿子很難約。稿件即使約好了,很多又不能如期上交;編輯如不能按期完工,就會受到領導的質疑――盡管是作者沒有交稿子,但是領導會認為你工作不得法、不得力。這導致編輯工作壓力很大,下班以后還在想著工作上的事情,甚至做夢都會想約稿的事情,頭腦沒有休息的時候。如何激勵作者踴躍投稿,是一直困擾內刊編輯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我們請從事內刊編輯工作的紀彥峰先生和我們一起分享他的一些經驗。 

          企業內刊

          內刊不同于“外刊”。外刊發行量大、影響面廣,而且面向的作者是一個很大的群體,所以即使有時候稿費很低,人們仍然愿意給外刊投稿。但是內刊的要求一般是內部人寫、內部人看,外面的稿件很少,有的內刊直接排斥非內部員工原創的稿件(類似于“外刊”的“內刊”,即大量吸收外部稿件的“內刊”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從功利的角度看,很難提起作者寫作的動力,一旦內在動力不足,依靠外在的力量催逼,是很難完全達到目的的――當然一些催逼的措施還是不可少的。筆者目前也從事內刊編輯工作,寫一點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大家討論。 

          稿費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不能完全依靠稿費。這和一個企業的發展一樣,到了一定的階段,就不能完全依靠錢來留住人才。筆者所在的企業有兩份內刊,分別已經堅持了6年、4年左右,其中一份半月一期對內,一份一月一期對外。前者稿件基本上來自內部,稿件質量參差不齊,主要是員工、領導討論問題的一個平臺,每期大約35個頁碼,A4紙、小四號、行距24磅、無圖片。后者稿件有一部分來自外部,因為是房地產企業,所以有一些業主稿件,有大量圖片;有來自網上的行業信息、市場動態,再加上編輯整理的企業形象方面的文字,剩下的也是公司內部員工寫的。有兩名專職的編輯各負責一本刊物的編寫。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們的稿費相當低――大約1000字15元人民幣。 

          可以說,我們稿件的需求量大,我們企業的人少(160多人),我們的稿費也很低。那堅持了六年,我們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讓大家認識到內部刊物這個平臺的確是展示自己才華的一個地方。我們在內刊上經常討論、呼吁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甚至工作流程、質量問題等,這些問題盡管解決起來困難重重,但是在我們的呼吁下,的確逐步在解決。大家覺得內刊是務實的、有用的。 

          其次,每一個人通過在內刊上發表意見、看法、建議,見解得到了提升,享受到了實惠。有的普通員工,工作很努力,利用空余時間不斷在內刊上發表文章,他的工作得到了領導的認可,被提拔為經理,后來逐步走上了子公司總經理的位置。在不同的場合,他都向大家傳授他的進步經驗,讓大家覺得內刊是獲得提升的通道之一。 

          第三,領導很重視。老板、總經理的重視沒有停留在會議上的呼吁,而是身體力行,親自給內部刊物撰寫文章。有時候因為工作忙,他就把他的想法告訴我們,由我們整理后發表。領導的示范作用很關鍵,內部刊物上不能沒有領導的聲音。俗話說:上行下效,讓大家覺得領導很重視內刊,要獲得領導的認可,除了工作認真、努力之外,還得敢于表現自己。 

          第四,內刊有專職的編輯,也要有兼職的編輯。筆者認為,內刊一定要有專職的編輯,至少一名。這樣便于統籌各個方面的工作,便于刊物思路的前后具有統一性。當然,“專職”意思是把“內刊編輯”的工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說除了編輯工作,別的事情都不能干了,例如筆者同時還負責著網站管理、重大活動拍照、會議記錄、講話稿起草、合同起草等文字工作。 

          內刊可以有很多兼職的編輯――畢竟不是外部刊物以市場為導向,質量的要求可以低一點,參與性是最關鍵的。兼職的編輯一定要是自愿的,愿意嘗試、愿意付出的,畢竟這種額外的工作很難有多少回報的。筆者所在的企業就有兼職的編輯,專職編輯抓重要欄目、抓住流、抓導向,一些次要的欄目、部門性質的欄目由兼職編輯組稿。例如筆者的內刊就把文學性的、生活性的、幽默性的、市場信息類、專業性的欄目分給別的部門員工,他們都做得不錯,比我自己什么都管、什么都做效果要好。不一定每期每個欄目都上,哪個兼職編輯完成了組稿就上哪個。每年評選一個優秀的兼職編輯,給與一定的物質獎勵。 

          發動群眾,比孤軍奮戰要好。 

          第五、通過多種方式明確告訴作者隊伍內刊需要什么樣的稿件。一年要有一年的計劃,半年要有半年的計劃,每季度要每季度的計劃,每個月要有每個月的計劃,這些計劃可能隨時調整、隨時變化,但是一定要及時讓每個人知道內刊需要什么樣的稿件,否則作者不知道要寫什么。 

          第六、通訊員隊伍。每個部門都要有一名通訊員,他不一定能寫得很好,但是與該部門的溝通、對接,就可以直接找該員工搞定。要給這些通訊員一定的物質激勵。要經常詢問通訊員的想法以及他們的建議,每個季度召開一次通訊員的會議討論公司近期的熱點、難點。每年要評選優秀的通訊員,給與一定的物質獎勵。 

          第七、培訓作者。有的編輯反映,作者群的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勝任,這個問題的確很讓人頭疼,如果都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那內刊編輯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有時候看看自己收上來的稿件,真是感覺還不如編者自己動筆寫算了。改稿子比寫稿子還難―― 做過編輯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只好慢慢培訓,可以集中請老師講一講,也可以隨時指導他們怎么寫,手把手教,告訴他們文章內容、文章結構,他們寫出來以后編者再潤色文字。 

          第八、把內刊的投稿任務分解到每一個部門的每一個人身上,這樣做可能會招致怨言,而且稿件質量會大幅度降低,加上互聯網現在這么發達,抄襲成風,盡量不要采用這種辦法。但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種硬性的規定也是一種策略,起碼引起每一個人的重視。 

          有了這些措施,也不一定能保證所有的人都能寫,而要達到人人都愿意寫的境界,我們要走的路更長…… 

          但是,在本文將要結束的時候,筆者想強調一下,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懶蟲,可能內刊的寫稿、編稿對大家來說是一種額外的勞動,很多人不愿意承擔,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同時也要認識到,每個人也天生有實現自我價值、獲得認可的需要,如果內刊編輯能把“額外的勞動”的觀念轉變為“內刊如何幫助每一名員工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條路上來,或許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專職編輯盡管很苦很累很窩囊,而且似乎沒有地位,但是長期進出各位領導的門,總能摸索一點當領導的技巧吧?同時領導對你的努力總不會視而不見吧?雖然說沒有一官半職,但你統領的實際上是全公司的人,因為你有機會和每一個領導、每一個員工打交道――哥哥也是“無冕之王”啊。試問除了老板誰有這樣的權利――而且當老板也不是無所顧忌,他有時候也不得不借助你的這只手啊。 

          兼職編輯盡管比普通員工多干了活,但是他為自己拓寬了職業道路。如果干得順當,想轉行也可以,內刊編輯的待遇在北方不怎么樣,在南方還是相當不錯的。 

          通訊員盡管多干了活,但是鍛煉的是協調整個部門員工的能力,下一步他可能就有能力干部門經理了;對普通員工來說,即使沒有因為寫了幾篇文章而升職,至少寫作水平提高了吧?如果貴公司稿費也可以的話,多收幾量銀子也是不錯的事情。